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会秘书长的一句 "只买燃油车",在网上引发热议,其背后是一场关于汽车能源路线的深刻角力。

"新能源车污染更严重"、"买燃油车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直播中的言论引发舆论风暴,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网民如潮水般抨击,指责行业主管部门 "思想守旧"、"开倒车"。面对争议,崔东树也进行了解释:自己并不是用车少了,充电不方便,所以选择燃油车,有些文章存在断章取义。
其实,无论选择燃油车型还是新能源车型,从个人选择的角度都没有问题,但从网友评论将燃油车定义为老旧过时的 "风向标 "来看,确实存在很大的误解。
燃油汽车的真正活力
虽然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但市场数据却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现实:燃油车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连续多月超过50%,但这背后是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和补贴,而在此背景下,燃油车占比超过40%,证明其远未到退出的时候。

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 585.9 万辆,同比增长 19.3%。其中,燃油汽车出口 457.4 万辆,同比增长 23.5%。这一数据清楚地表明,尽管全球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电气化转型,但新兴市场对燃油汽车的需求依然强劲。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燃油汽车由于使用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仍然是消费者的首选。
虽然今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带动了新能源车型出口数量的明显增长,但燃油车成为我国汽车出口主力军的基盘并没有改变。
双轨并行是合理之路
有机构预测,虽然 2025 年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有望超过 60%,但燃油车仍将保持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不同技术路线可能走向融合。
从全球范围来看,燃油汽车在特定领域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寒冷地区、长途运输、特种车辆等场景中,燃油汽车的续航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城市通勤、短途出行等场景中,新能源汽车则更加经济环保。
传统车企在推出新能源车型的同时,对传统燃油车型的推广和更新换代也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上汽大众近期推出的燃油SUV家族限时终身质保,就获得了不少关注。未来属于油电协同发展,同时,技术路线也不能对立。
汽车工业的未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淘汰赛,而是满足不同需求、适应不同场景的多元化进化。当价格差消失,当补充能源的焦虑减轻,消费者的选择将回归真实需求本身。在广阔的汽车市场,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并行出发,各自寻找最适合的土壤。